倾情帮扶 助力脱贫 ——记桥南镇清水河村驻村工作队长杨玉婷

来源:未知 时间:2017-08-18 12:01:54 阅读量:

   本网讯(通讯员李永斌)初到桥南镇清水河村,放眼望去整个村子背靠秦岭,绿树环绕,是个不错的生态村。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贫困。清水河村是桥南镇较为偏远的贫困村,群众居住分散,耕地大部分为塬坡地,沟壑纵横,常年干旱,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经济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为花椒和核桃,174户625名群众生活在这美丽的村子中,因病、因残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全村还有38户133位乡亲没有摆脱贫困,这也是驻村工作队长杨玉婷时刻牵挂的。

2015年3月,区委统战部干部杨玉婷被组织派驻桥南镇清水河村任驻村工作队长。驻村帮扶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为了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她跑遍了清水河村的沟沟壑壑,挨家挨户,寻原因、问计策、定规划、谋发展。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挂心头,以真情暖心,用实干赢得群众信任。她尽自己所能,发挥统战优势,定期送医送药,开展技能培训,联系非公经济人士、携手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协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帮助群众壮大产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帮扶干部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情怀,一名巾帼女帮扶干部的风采。  

 因户施策  精准帮扶

她常说:“只有把准脉搏,才能对症下药。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需要什么。只有把这些弄清楚、弄明白,你才能知道,该怎么帮、怎么扶”。为了核实核准贫困户基本信息,她带领包联干部挨家挨户调查走访,采集基本信息,摸清底子,掌握情况,逐户建立贫困户档案。“你家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有那些困难”?从收入到房子,从生活状况到身体状况,从出行到用电,从吃水到上学。每一户人家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贫困原因,群众心声,群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要求她全都写在民情日记上,记在心里。找准问题症结,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的原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按照计划一户一户的扶,一个一个的帮。除“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外,对于低能、弱智、五保户、低保户、丧失劳动能力和丧失生活信心的贫困户,她身先士卒总结出“家长式管护,保姆式服务,亲人式关爱”的帮扶模式,号召帮扶干部发扬“六不三用”精神。对贫困户做到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不怕脏、不怕苦、不厌烦,用心帮、用情暖、用爱感化。清水河一组贫困户朱广田家致贫原因是因病,老母亲叫张彩娃高血压需要定期组织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女儿张晶晶今年上高二可以享受教育扶持政策;二组张解放的孙子,张泽毅先天性心脏病,该户没有纳入因病致贫家庭,下一步要尽快协调;三组的姜普稳家四口人,儿子,女儿都在外打工,家里住的是泥坯房,要多给他宣传移民搬迁政策,动员他申请移民搬迁房;文许杰家三口人,儿子儿媳妇都是残疾人,残疾证要督促年检升级了,在原有的4亩花椒面积上在扩大种植2面,他家就可以如期脱贫了。哪户需要发展产业,哪户需要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哪户需要健康扶贫,每一户的基本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什么帮扶措施都装在她的心里,深深的印在她的脑海里。

爱心帮扶  情暖亲人

清水河村的乡间小道,田家地头时常会看见工作队长杨玉婷带领队员忙碌的身影。扶贫工作日之外,照顾穷亲戚的担子就落在工作队的肩头。她把每一户贫困户当亲人,用心帮,用情暖。失独精神病患者郭雅玲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一户,每个扶贫日她都会和包联干部一起上门,包联干部不在她和工作队员接力,帮忙清理卫生,买菜做饭,耐心细致的照顾郭雅玲的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用心用情一点一滴温暖了郭雅玲缺乏关爱而又孤独的心,给了她依靠和生活的信心,让她走出阴霾,看到希望。低保户彭玉堂兄弟二人依靠低保艰难的维持着生计,衣不遮体、满身油污,每次入户,杨玉婷带领队员一起教兄弟俩洗衣做饭,打扫房前屋后垃圾,在朋友圈里号召捐款捐物,将捐来的衣服给弟兄俩换上。彭玉堂家原本冷清的院子,干净了,弟兄两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有人关爱,弟兄两人的心也暖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74岁的樊许川家里7口人,老伴、儿子都是残疾人,儿媳妇在外打零工,家里留着三个孩子,属于典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杨玉婷会定期看望他们。一进家门一声亲切的:“叔,我来看你了,你和我姨最近身体都好不?家里还需要帮忙不?有啥事,你就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墙上的明白卡上写着呢!离开时老人总是依依不舍的送出村口。当她入户走访了解到贫困户畅蝶娃检查出白内障,因为5000元住院费而放弃治疗时,积极联系农工党组织发挥优势,渭南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农工党副主委张胜利同意为其进行免费手术。当了解到贫困户聂云峰家鸡蛋滞销时,她集思广益多方协调顺利解决了销售难问题。当入户了解到贫困户武蛮蛟、武兴运兄弟二人低保金纠纷时,主动联系武蛮蛟,耐心细致做其思想工作,讲明原因后果,让其主动退还占有弟弟武兴运低保金。清水河村的村民们提起这个驻村工作队长总是赞不绝口!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沉下心,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

              凝心聚力  助力脱贫

为了让贫困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树立脱贫的信心,争取早日脱贫。每年春冬两季农闲时间,杨玉婷会主动联系协调民主党派医卫界成员,安排为群众进行大型义诊活动,为群众测血糖、量血压、测骨密度、心内科咨询、眼病检查和诊治。组织医疗小分队上门为残疾、行动不便的老人、低能弱智贫困户进行全面体检。组织带领民主党派成员中的医卫人员,开展定期不定期医送药,送健康活动。为了能让群众的种养产业增收,她主动邀请民主党派成员中畜牧养殖专家,到养殖大户家中,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现场把脉、对症下药、现场开方。邀请林果专家开展技能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到葡萄、花椒、核桃园实地查看,现场技术指导,从施肥用药、提高商品率、修剪作务等要点方面传经送宝。联系非公经济人士,携手爱心企业为贫困户捐款捐物,送米送面,送生活用品,保证他们生活无忧。及时将贫困信息传送给单位领导,发挥部门优势,协调相关部门为贫困村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协调资金修建垃圾池,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摈弃乱扔垃圾的陋习;协调资金购买微耕机,电动喷雾机,解决贫困户生产中缺机械问题。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千方百计,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助力脱贫。

规划产业 送上致富路

拔除穷根,主要依托产业。杨玉婷带领他的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在产业上,动脑子,想办法。和村干部一道考察调研,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按照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的模式,在区委统战部领导和民主党派组织的支持下,出资2.4万元为清水河村24户贫困户购买24只湖羊进行托管代养,贫困户定期参与分红。单靠外援输血,贫困户没有长期的产业支撑,无法稳定脱贫。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她又结合临渭区产业扶贫扶持办法,用足用活扶贫政策。为了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更多的实惠,她带领包联干部深入调研,逐户摸排登记造册,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产业脱贫计划。为了确保计划切实可行,她放弃周天休息时间带领队员逐户落实。与老党员、有产业经验贫困户促膝长谈,最终商榷了一套适合清水河村村情的和户情的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模式。针对一般贫困户和原栽植核桃、花椒户鼓励其继续扩大栽植面积。针对低能弱智、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户,采取邻里或者亲戚“代养托管”模式鼓励其发展产业。对于无劳动能力而有发展养殖业意愿的贫困户,继续发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合作社代养托管。同时发挥本土能人引领作用,由本村有养殖经验的养殖大户代养托管。她探索出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了长期的支撑,找到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径,也得到了贫困户的一致认可。

心里只有大家  无暇照顾小家

杨玉婷心里盛满了她的贫困户,却唯独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她每天忘我的工作,没有陪伴自己家人的时间。她的母亲摔倒了,而她要召开群众评议大会,要确保贫困户“进的有道理,退的有说法”,要给每一个剔除户一个满意的答复,却不能在母亲的病床尽一个做女儿的孝道。她一岁8个月的孩子高烧,需要她送去医院,她却在入户核实信息,做好迎省检的准备,不能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对家人她有满心的亏欠和愧疚,她却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她用大爱无疆的情怀,关爱着每一位贫困户,让党的扶贫政策在贫困人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驻村的两年多她黑了瘦了土气了,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兢兢业业的守护着她的贫困户。

在她的帮扶指导下,清水河村已有 24人享受新农合慢性病直通车政策,有7 户贫困户享受因病致贫家庭健康扶贫扶持政策,13户贫困户享受教育扶贫政策,35户贫困户享受生态补偿政策 ,有 6户贫困户享受移民搬迁安置房政策。她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把贫困户放在第一,把清水河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把自己和家人放在第二。扶贫路上艰辛清贫,但她无怨无悔。

杨玉婷的工作日记里这样写着:“有人问我,你这么拼命的工作为了什么”?我回答:“因为我是党员”,党员是什么?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因为,我是国家干部,干部是什么?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为我是驻村工作队长,贫困户早日脱贫是我肩上的责任”。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一名党员、一名国家干部对群众庄严的承诺。她心系贫困群众,牢记使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尽职尽责的地履行着一个驻村工作队长,一个帮扶干部的职责。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清水河村38户贫困户,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用心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用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爱托起他们明天的太阳。相信在她的带领下,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清水河村的贫困户一定能早日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编辑 李思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