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前端治未病 谋全局谱新篇——西安长安法院八大引擎助推诉源治理现代化

来源: 时间:2023-06-02 17:27:04 阅读量:

 

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多元共治,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推动纠纷化解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

府院联动共绘诉源治理同心圆

长安区法院主动融入区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建立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府院联动机制,加强与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将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嵌入党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之中,为党委做好助手、同政府共同谋划、与全社会一起推进,提请区委将“万人起诉率”纳入全区平安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由法院拟定考评标准并进行评分。今年3月,安排院领导班子成员到辖区26个街道以及相关开发区进行走访调研,围绕府院联动送服务、问需求、谋发展开展座谈交流,深化良性互动,着力汇聚合力。

“网格+法院”织密多元解纷过滤网

 

充分发挥长安区“全科网格”优势,创新“网格+法院”工作机制,吸收网格员参与多元解纷,构建诉源治理三层过滤机制:首先由网格员通过开展“随手调”方式及时化解小纠纷、小隔阂;通过“网格吹哨、调解报到”机制,组织基层调解力量对矛盾纠纷进行二次过滤;指派特邀调解员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进行三次过滤。从过滤纠纷、分流纠纷、实质解纷三个层面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实现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消于萌芽、止于未诉。

《审务专报》解锁精准决策助推器

将办好《法院审务专报》作为主动服务保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主动将司法工作置于辖区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推进。在对个案发出司法建议的基础上,每季度对受理案件的数量、种类、增减趋势等进行统计梳理,认真分析研判案件成因,从中梳理矛盾风险隐患、群众反映强烈、行政管理疏漏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为辖区施政决策提供司法智慧。

无讼创建打造诉源治理示范区

 

印发《关于在辖区内创建“无讼社区(景区)”示范点实施意见》,在长安区五台街办西街社区、翠华山景区分别创建了全区首个“无讼社区”和“无讼景区”示范点,调研了政府推荐的无讼社区32个并向其派驻特邀调解员参与无讼创建,通过“无讼”创建,以点带面厚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多元共治打好诉调对接组合拳

 

以诉调对接为重点,强化部门行业解纷联动,建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法院+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争议纠纷调解诉调对接机制、“法院+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金融消费调解中心”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法院+交警队”道交一体化平台交通事故纠纷调解机制等,着力打造8个“法院+”联合调解平台。建立健全与各行业的协作联动,不断深化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公正等非诉讼解纷组织的工作对接,为人民群众提供“菜单式”的纠纷解决方案。

调解优先推动争议解决实质化

 

坚持调解优先,将调解贯穿诉讼全过程,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调解工作合力。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通过学习培训增强法官干警释法说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实现案结事了、争议一次性解决,有效减少执行案件、二审案件和信访投诉案件等“衍生案件”。近年来,长安法院案件调撤率始终保持在47%以上,位于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固本强基促进调解力量大提升

 

选聘12个特邀调解组织和80余名特邀调解员充实诉前调解队伍。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退休法官调解室、律师调解室、工会调解室、交通事故调解室等,由驻庭调解员常态化的开展工作。组织法官对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进行法律业务培训数千人次,不断提升辖区多元解纷能力水平,促进矛盾纠纷在源头实质性化解。

宣传赋能营造尊法守法新风尚

 

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今年以来开展民法典“三讲三进”、“法润长安呵护未来”送法进校园等各类主题宣传20余场,11位法官做客陕西农村广播“三农热线”栏目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企联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活动10余次,营造学法懂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长安区法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法委以及省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勇于担当、凝聚合力,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路径,为加快建设西部强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安实践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编辑:樊婧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