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5-18 17:08:28 阅读量:
从生意人到村主任,从自己赚钱到带着乡亲们致富,在镇巴县盐场镇南沟村,47岁的村主任张茂平带领全村92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拓展绿色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山区群众生态脱贫的好路子。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随挖随栽,栽上以后把水浇透,到雨季要注意排水……”3月下旬,在盐场镇南沟村秋坡沟组海拔1100多米的山坡上,村主任张茂平正在给几个村民讲解栽植核桃树的技巧,他拿着铁锹弓着腰铲土做示范,一双破旧的胶鞋灌满了稀泥,动作娴熟的样子更像一个经验老道的“土专家”,谁也看不出他曾是四处奔忙出手阔绰的生意人。
“之前是带着几个人干,现在是带着全村人干!”谈起他当村主任的感想,他言语简洁笑容憨实。198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张茂平凭着精明的头脑四处辗转做生意,水电装修、窗帘订做、基础建设工程项目……聪明能干又不怕吃苦的他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村里首先富起来的一批。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怀揣着带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目标,2015年4月,初任村委会主任的他,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全村92户贫困户搞起了生态种养殖,跑项目、学技术、搞试点,他积极动员多方协调,带领贫困户发展生猪土鸡养殖、桔梗、牡丹芍药种植,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经商积累的人脉资源多渠道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15年底他又组织成立了欣旺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核桃苗和中药材300余亩。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全村面貌明显改善,村民人均纯收入从3200元提高到4300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留住绿水青山赚得金山银山”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1亩、交通不便、二三产业发展乏力、村民主要收入依靠外出务工…面对这样的村情,张茂平早已有着自己的想法,“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也能促进生态保护和富民增收相结合实现双赢”。
紧跟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步伐,思维超前的张茂平决心把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他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退耕还林脱贫+绿色产业脱贫+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脱贫”的多举措相结合的生态脱贫路子,努力让村民从生态建设中实现增收致富。
在该村原452亩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张茂平多方争取将本村4358亩山林申报为国家公益林,每年为村民争取到补偿金5.7万元。同时,他充分利用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闲置的优势,积极争取到第二轮退跟还林项目,带领村民种植核桃629亩。
“想种好果树,不懂技术不行”为此,张茂平专程前往杨凌、商洛、佛坪一带学习整形修剪、高接换种、土壤深肥等综合丰产技术,帮助村里的核桃园提质增收,让干果经济林真正变成乡亲们的致富林。
“让更多人吃上我们的‘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