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8-03 11:19:59 阅读量:
(编辑:李思科 陈苗 通讯员:韦鸿燕)前言:“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要在培育‘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说,扶贫不光要加大投入力度、帮扶力度,还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应抓住产业扶贫这条治本之策。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为此华州区杏林镇不断深化精准扶贫载体,以更加契合农民愿望的规划、更加适合农村特色的方式、更加务实有力的措施,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员争先示范、措施落实有力、督查巡改严格、干劲正好氛围正浓的脱贫攻坚格局。
政府引导为产业扶贫指方向。在农村发展产业面临着基础设施差,企业“观望”,本身资源缺乏,后劲不足,缺技术、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牵头引导,如何转变农民思想、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如何凝聚“散沙”打造中坚,考验的不仅是“一把手”的担当还有智慧。一是加大投入,强化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力度,整合有效资源,支持扶贫项目开发。二是做好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促进落实到位。三是加大宣传,凝聚社会资源,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四是深化教育,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自觉投入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奋斗之中。通过镇上勾画蓝图,村上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责任、务实措施,树立以民为本、群众至上的理念,力求把扶贫工作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优中选优为产业扶贫定项目。发展产业不能搞“遍地开花”,应以“无污染、可持续、能致富”为标准,集中力量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上去,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餐饮流通、手工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参与发展一项产业,为脱贫致富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基础支撑。
精准发力为脱贫致富出实招。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发力,搞清扶谁、怎么扶,方法要科学,措施要接地气,模式要适合农村特色。领导班子要集中研究破解贫困之策,以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后盾支持,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不做“无用功”。分管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精诚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以“定向扶贫”增强扶贫攻坚的持续性,让扶贫工作队伍把更多地精力和时间花在为老百姓做实事上,想办法、拓思路、出实招,到村、到户、到人摸清“家底”,采实信息,建好档案,定准措施。扶贫团队拿出“不罢不休”、“肩扛重担”的勇气和魄力,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决心和毅力,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排除万难、破除瓶颈,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转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强力动力,切实提高脱贫进程“加速度”,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跨越。
多措并举为集体经济打基础。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的首要选择和必然途径,也是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杏林镇按照“村级主体、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科学发展、整合资源、全力推进”的原则,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和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培训、盘活资产、深挖资源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出资为移民搬迁贫困户入股,在新民小镇以“党建+贫困户”建立惠民超市。加强劳务培训,根据务工村特点,杏林村“党建+技能培训”成立劳务输出公司,提升劳务输出质量。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地缘优势和田园风光,李坡村以“党建+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盘活闲置资产,新民小镇改建车湾小学旧址建生态养殖基地,“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生态养殖,让闲置资源发挥作用。借助科技力量,以“党支部+农户”发展电子商务,畅通土特产销售渠道,实现经济效益。
督促落实为精准扶贫做保障。建立四项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周工作汇报制,书记、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每周一在例会上汇报上周工作;二是建立扶贫工作一月排名一通报制,根据村上每月的工作进展、完成情况、实施效果,对各村扶贫工作进行排名并通报。三是社会公示制度,公开扶贫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实施效果,并强化社会、群众监督;四是重大事项汇报制,凡是涉及扶贫项目的落实、推进、资金使用、巡查整改都要逐级汇报,项目办、扶贫办、财政所都要跟进落实;五是成立两个巡改组,对扶贫进度和项目发展进行定期暗访,强化跟踪、督办、检查,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不断推进脱贫攻坚步伐,构建镇、村两级主要领导共抓机制,形成脱贫攻坚政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