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8-18 09:08:01 阅读量:
在和家庄王家村西南方向边缘,一座建于90年代的简易砖木结构的门房映入眼帘。和大多数门前伟岸的红漆大门相比,农村传统的矮小而寒酸的小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我包联的贫困户王文贵家。
这是一个忙碌的家庭,虽然是贫困户,但是王文贵一家总是在忙碌中追求自己的生活。穷是一种生活状态,但是对贫穷视而不见、安于现状,或者以贫穷为资本,“靠在墙角晒太阳,等着人来送小康”,那绝对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参考农村的俗语来说:没有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百年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先人呢?
而王文贵老人绝对是时时刻刻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贫困的泥潭里奋力向前。正因为忙碌,所以好多次来到这个门口的时候,总是和门上的锁子面面相觑。打电话联系,他总是满怀歉意的说,在外边打点零工呢。
王文贵67了,是一个退伍军人,每月有180元的补贴,有着部队上严格的自律和光荣传统的继承。他家里有三口人,老伴“三高”,经常需要用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文贵在工地打工人家嫌年纪大了,前段时间在澄城县一个农业园区打工,最后也不去了。原因是原来说好的2000元工资,结果只给1800元,不但活重,还经常加班,目前还欠着几个月工资没给。之后他就去澄城吴家坡帮人锄地,冒着30多度的高温,每天只挣60元。
儿子王海是一个厨师,常年在北京某饭店打工。前段时间听说,他打工的那个饭店老板跑了,还欠下他6000多元的工资没有着落,这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
我在想:“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构想很好,但是如何让就业人员稳得住、挣得下、生活足,是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要做好的事情。60岁以上的老人,怎么就业?怎样确保在外务工人员的劳务保障?让从业务工人员放心外出,满意回家。
又一个“周二扶贫工作日”,适逢“八一”建军节。我再一次来到王文贵家。这次没有铁将军把门,我进门招呼着,王文贵从后边院子里出来,满头大汗。一问,原来正在后院劈柴。对我的到来,他和老伴总是热烈欢迎,每每递烟、倒水、留饭三部曲总让我感觉到内疚。群众总是朴实好客的,他们真心的相信党、拥护党、跟随党,他们对党的好政策也是热切期盼的。上一次我们宣传部在王家村进行了一次“八个一批”扶贫政策知识培训和有奖问答,王文贵就很积极的参与了。他说:党的政策就是好。还向我展示他在知识问答中赢得的水杯。问及今年的旱情,他告诉我:玉米早都收了,天旱收益不行,每亩地要赔200多。他栽植的40多棵花椒产量也不行,地里基本没啥收入。我在想:产业结构调整这么多年了。虽然现代农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个别群众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对于贫困群众,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益,在这一方面要加强引导,从培训入手,帮助他们在农业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和群众交流谈心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往往因为“衙门作风”我们脱离群众,群众就会远离我们。而脱贫攻坚工作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跟群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应该从怕群众、远离群众的土壤中拔离出来,不断的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真心真意真扶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由更多的获得感。(王亚锋 赵磊 合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王梦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