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07 09:16:25 阅读量:
近日,西安未央法院张家堡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涉及母亲遗留房产的物权确认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孙会的耐心调解下,原本对簿公堂的兄弟姐妹最终握手言和,不仅化解了纠纷,更挽救了濒临破裂的亲情。
亲情裂痕
一纸证明引发家庭纷争
本案中,原、被告母亲离世后,留下一套房产,但未留下遗嘱。原告持母亲生前出具的一份证明主张房屋所有权,称购房款系其全额出资;而被告(其他子女)则质疑证明的真实性,并强调自身也曾出资,认为房产应扣除出资后平均分配。
“这类案件在基层法院并不少见,许多家庭因财产分配问题从‘至亲’变成‘陌路’。”孙会介绍,类似纠纷若直接判决,无论结果如何,都有可能出现 “案结事未了,亲情两相伤”的局面,该案的解决不仅需要明确法律归属,更需要修复情感纽带。如何平衡法律与亲情,成为破解该案的关键。
破局之道
背对背调解搭建信任桥梁
与普通民事案件不同,家事纠纷往往“法理交织情感,诉求暗藏心结”。针对此案,孙会果断决定采用背对背调解——将双方分别安置于法庭内外,通过法官充当“传声筒”与“减压阀”,逐步消解对立情绪。
“您母亲若在世,会希望子女为房产反目吗?”“法律认可出资贡献,但手足之情不应该用金钱衡量。”法官一方面向原告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物权的相关规定,引导其正视其他子女的出资事实;另一方面向被告解读母亲证明的法律效力,同时唤醒共同成长的家庭记忆。这种“法律框架下谈感情,情感基础上讲公平”的方式,逐渐化解了双方心中的坚冰。
从“争房产”到“护亲情”的转变
经过两小时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房屋权益归各被告所有,同时各被告对原告予以合理经济补偿。这份“母亲证明”不再是撕裂亲情的利刃,反而成为理解彼此付出,寻求公平解决方案的起点。协议签署时,当事人感慨道:“感谢法官不仅解决了案件,也帮我们守护了兄妹情!”
“法律条文是冷的,但法官的心必须是暖的。”孙会法官表示,家事纠纷,特别是至亲之间的纠纷,判决或许能够明晰产权,但往往在亲情上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本案通过“背对背”调解的方式为情绪激烈、沟通困难的当事人,创造一个安全、冷静的沟通空间。再通过承办法官在其中穿针引线,释法明理,疏导心结,最终引导双方当事人找到那个既能体现法律公平,又能守护亲情温度的平衡点,让法庭成为修复亲情的驿站。
本案的成功调解,生动体现了未央法院审理家事案件时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将冰冷的物权确认之诉,转化为一场弥合亲情、修复创伤的温情实践,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同时,更守护了中华民族珍视的家庭和睦与亲情伦理。
作者:景倩倩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