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08 09:35:11 阅读量:
盛夏时节,行走在石泉县池河镇的山水间,满眼翠绿、万物丰茂,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近年来,池河镇立足资源禀赋,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赋能:蚕桑产业走出新“丝”路
“以前养蚕全凭经验,养一批至少需要28天,现在加入了新模式,从共育点领回的大蚕,养上十几天就结茧了,我们今年已经养了三批次14张蚕,一年算下来养二三十张蚕,收入六七万元是没啥问题的。”8月6日,五爱村养蚕大户刘为定笑呵呵地说道。
为破解传统蚕桑产业养殖周期长、蚕茧质量差等问题,池河镇积极引进鎏金铜蚕(石泉)茧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的“六化”技术,推动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新模式在全镇铺开。
据悉,今年池河镇春茧最高单价36.6元、平均张产108斤、最高张产收入4556元、平均价格高5.5元/斤,每张蚕群众直接增收500—10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0—300元,农户养蚕时间缩短至12天,年养蚕增加2—4个批次,生丝等级从4A提到6A。
脆李飘香:甜蜜产业串起“致富链”
走进池河镇新棉村香李园,一个个色泽鲜艳、饱满圆润的李子密密麻麻缀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这里的李子脆嫩多汁、入口清甜,我每年都会带小孩来采摘!”游客杨女士的认可,是新棉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坚守绿色理念的最好见证。
为统筹解决好特色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和撂荒地治理等问题,2018年新棉村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发起并带领10名村“两委”成员,先后6次远赴四川成都学习香脆李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并大胆尝试种植香脆李110亩。如今,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84户,香脆李种植面积从也从最初的110亩扩展到58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我们将依托鎏金铜蚕出土地一河两岸的独特地理优势,以香李果园采摘体验为主题,配套千步梯、停车场等,以园建景、广纳游客,稳步提升高质量项目的经济效益。”谈及未来产业发展,新棉村党支部书记胡克信心满满。
订单种植:紫皮长茄鼓起“钱袋子”
眼下,正值茄子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池河镇双营村预制菜产业基地,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茄子田里,紫色的茄子挂满枝头,个个饱满圆润、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销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村今年种了50亩茄子,提前签订了订单合同,价格是0.8元一斤。仅这一项产业就带动了15户农户,户均增收能达到1万元。”看着满车待售的茄子,双营村党支部书记谭安的话语间满是欣喜。
同时池河镇新兴村、力建村、良田村的紫皮长茄也都进入了采摘期,农户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时机采摘、分拣、包装茄子供应市场。
近年来,池河镇立足良好的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富硒食品(预制菜)保供基地建设。目前已打造良田村、力建村、新兴村、五爱村、双营村5个预制菜产业示范点,在G316国道沿线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预制菜产业示范带。
作者:刘丹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